您的位置:首页 > 生活 >

世界快资讯:古时宁古塔是什么地方?为什么犯罪都要发配宁古塔?

2023-04-04 10:22:27 来源:巴中在线

提起古代的宁古塔是什么地方 ?大家在熟悉不过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那你知道古代的宁古塔是什么地方 ?吗?快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古代的宁古塔是什么地方?

古代的宁古塔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是清政府设在盛京(沈阳)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


(资料图片)

宁古塔是一个清朝时期的关外流放罪犯场所。宁古塔属边远地区,那时这里环境恶劣,气候异常,寸草不生,五谷不长,很适合罪犯改造。

扩展资料

一、“流放宁古塔”

“流放宁古塔”里的流放,是古代的一种刑罚,也就是流刑,把犯人遣送到边远地区服劳役。这些边远地区,要么是未开发的南方苦热苦瘴之地,要么是北方的苦寒之地。

清代流放的地点主要是东北三省和西北新疆。清朝之前大多是流放到蛮荒之地,也就是南方未开发的苦热苦瘴之地。发配到宁古塔的罪人,在宁古塔当奴隶,服劳役,开荒、种田、修桥、修路等等。

不要小看宁古塔,它作为清朝国防重镇,是向朝廷提供八旗兵源和向戍边部队输送物资的重要基地,也是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初,东北各族向朝廷进贡礼品的转收点,它与盛京齐名。

“流放宁古塔”的人,下场大多被冻死、累死、被折磨死等。能回着回来的人不多,能从这里重返朝堂的几乎没有。

二、披甲人

披甲人,多指受降后披甲上阵为统领部族征战讨伐的人,地位低于一般军人,高于奴隶。满清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

旗丁按照身份地位,又分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种。阿哈,多是汉人、朝鲜人;披甲人是多是投降的人,民族不一,地位高于阿哈;旗丁是女真人。

披甲人就是一种帮助清王朝镇守边疆的,所以,披甲人世代居住边疆,清廷会经常将一些犯人或其家属发配给这些人,稳定军心。

三、与披甲人为奴

“与披甲人为奴”,就是去给披甲人当奴隶。披甲人的地位就够低了,并且都不是什么善茬。给这种人当奴隶,其结果也只有受辱或是被折磨而死,下场比死还要难受。

古代的宁古塔是什么地方是干什么的

黑龙江省宁安县,清代被称为“宁古塔”的所在地,是著名的流放地宁古塔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是清政府设在盛京(沈阳)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时在此驻扎军队。地名由来传说不一,据《宁古塔记略》载:相传兄弟六人,占据此地,满语称“六”为“宁古”称“个”为“塔”,故名“宁古塔”。宁古塔辖界在顺治年间十分广大,盛京以北、以东皆归其统。随着设厅,疆土逐渐减少。从顺治年间开始,宁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员的接收地。黑龙江省东部的海林县,是三百多年前清廷流放人犯的宁古塔所在地。被遣戍宁古塔的流人,能生还的极少,大部分都客死该地。

古人说的宁古塔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宁古塔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是清政府设在盛京(沈阳)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时在此驻扎军队宁古塔有新旧两城,相距25千米。旧城位于牡丹江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今为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旧古塔村。康熙五年(1666)迁建新城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城地。其地原为渤海故壤、上京龙泉府故址,距今县城35千米(今宁安东京城)。顺治十年(1653)设昂邦章京(意为总管)镇守,长期为清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每年六月,派出官员至黑龙江下游普禄乡,收受库页岛(今萨哈林岛)居民贡貂。17世纪中叶,俄国哥萨克侵扰黑龙江流域,清朝多次由此地派兵征讨。康熙元年,更昂邦章京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十五年,将军移驻吉林乌拉(今吉林)城,以副都统镇守此地。光绪二十九年(1903)设绥芬厅于宁古塔,与副都统同城治理军政事务。三十三年裁副都统。宣统元年(1909),绥芬厅升为府,迁驻三岔口,1910年此地改置宁安府。1913年改为县。今为黑龙江省宁安市治所在地。

请问在清朝宁古塔是什么地方?

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是清政府设在盛京(沈阳)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为清代吉林三边之首(宁古塔、三姓、珲春)。后来其辖域缩小,有旧城遗址。

因为宁古塔从顺治十二年陈嘉猷被发往宁古塔开始,这里便成为清初流放重犯之地。

宁古塔流人是一个特殊群体,主要是指在清初遣戍制度之下,那些因反抗清朝统治、或触犯刑律、或因其他种种原因遭受惩处而被遣戍到这一地区,以备屯种、筑城、置驿的人(包括犯人及其亲属)。

扩展资料:

宁古塔的恶劣环境:

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向来流人俱徙尚阳堡,地去京师三千里,犹有屋宇可居,至者尚可活,至此则望尚阳如天上矣。”(佚名:《研堂见闻杂记》)这则史料足以说明当时宁古塔环境之恶劣,被流放者流放到此地后境遇之悲惨。

时人还有这样的形容:“宁古塔垂二十余年,白草黄沙,冰天雪窖,较之李陵、苏武,犹觉颠连困厄也。”(徐釚:《南州草堂集》卷29,孝廉汉槎吴君墓志铭)事实上,在许多宁古塔流人的著述中,都有类似的记载。

如张缙彦和吴兆骞在为方拱乾第三子方与三的《其旋草》作序时,分别有“写流人之幽恨,发万古之悲凉”。“寄羁臣之幽愤,写逐客之漂踪”之句(《增订东北流人史》第256页)。

在遭受恶劣自然环境的同时,宁古塔流人还要遭受强制管理、强制为奴或当差的待遇,饱受迫害与欺凌。当时流放到宁古塔的流人,多被安插在驿站、官庄、边台,充当所谓的吞丁、营丁、站丁等,其中安插在官庄为多。

吴兆骞在寄给母亲的书中谈及宁古塔流人所遭受的“官庄之苦”时说:“至若官庄之苦,则更有难言者。……一年四季,无一闲日。一到种田之日,即要亲身下田,五更而起,黄昏而歇。……官庄人皆骨瘦如柴。”

(吴兆骞:《归来草堂尺牍》)张缙彦在《域外集》中,也记载了宁古塔流人的悲惨境遇。“凡有强力者,佥为水手矣,出而摇撸,入而运桨,晚则守大壑之藏舟,风雨晦明,饥饿疲劳,此亦生人之至苦也。……其不能出者,则畜之以为厮役,如卖身然,此又生人之至苦也。”(《域外集·兀者王化龙传》)

古时的“宁古塔”是什么地方?为什么犯罪的都发配宁古塔?

黑龙江省宁安县,清代被称为“宁古塔”的所在地是著名的流放地。地名由来传说不一,据《宁古塔记略》载:相传兄弟六人,占据此地,满语称“六”为“宁古”称“个”为“塔”,故名“宁古塔”。宁古塔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是清政府设在盛京(沈阳)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时在此驻扎军队。宁古塔辖界在顺治年间十分广大,盛京以北、以东皆归其统。随着设厅,疆土逐渐减少。因为其地处边疆,偏远的边塞人力物力资源都不发达所以宁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员的接收地。黑龙江省东部的海林县,是三百多年前清廷流放人犯的宁古塔所在地。被遣戍宁古塔的流人,能生还的极少,大部分都客死该地。

关键词: 宁古塔的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