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活 >

天天热推荐:刘合心:黄帝传说辨

2023-04-23 04:23:37 来源:古籍

我自小在运城市解州镇长大。上中学时听老师讲过,解州历史上称解县,这个县名是怎么来的呢?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这里是一望无垠的盐池,这里的盐是自然结晶生成的。由于解盐地处黄河流域,因而它就与中华民族的早期形成和繁衍生息相伴相随。为了争夺这一“战略物资”,在这里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部落战争——黄帝战蚩尤。结果,蚩尤战败被杀。黄帝为了防止蚩尤尸体复活,就命人把他肢解了,所以当地就被称为“解”(本地音读“hài”)。老师还告诉我们,发明指南车、辅佐黄帝战胜蚩尤的风后就是解州中学东边的社东村人,而运城市最南端的芮城县风陵渡就是因风后陵在那里而得名。


【资料图】

我是个喜欢历史的人,工作中、退休后经常翻阅历史书籍,以便弄清楚一些历史谜团。就拿黄帝来说,因为其所处时期公认是传说时期,所以有关黄帝的传说就出现许多扑朔迷离的说法,令人难以辨别。如前所述的“黄帝战蚩尤”的发生地,史料多以为在河北钜鹿一带。诸如此类问题,还有黄帝的起源地、黄帝与炎帝之战的发生地、黄帝陵的所在地等等。根据自己手头的资料,本文就此想谈点不成熟的看法。

史记·五帝本纪

关于黄帝或黄帝部落的起源地

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记载黄帝、炎帝的史料为《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也就是说,黄帝的成长地为姬水。但姬水所在,史无记载,迄今仍是考证各异:一为陕西说,认为姬水即渭河支流,一是武功县的漆水河,一是黄陵县的沮河;再有就是姬水即宝鸡市的岐水。二为河南说,即新郑市的潩水。史书上记载的有熊国、轩辕丘都在新郑境内。三为山东说,认为是曲阜境的济水。四为湖南说,认为姬水是资江,姜水是湘江。特别是“新郑说”更是言之凿凿。新郑市自2006年起即由省级层面举办每年一届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被称为“华人世界第一圣典”。

已故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将中国考古学文化分为六大区系,其中有以关中(陕西)、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区系。根据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考证,“黄帝和炎帝究竟发源于什么地方,向无定说”,“如果把黄帝理解为一个族系,则它活动的地方仍是以中原为中心而与四周发生交涉,这与考古文化分布的状况还是基本上相合的”。如是,黄帝或炎帝部族的发源地应在“关中(陕西)、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区系”。看来,还是河南新郑的可能性大些,因为除了上述条件外,那里的黄帝遗存和神话传说也是最密集的。

史记·五帝本纪

关于阪泉、涿鹿之战的发生地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又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这两场战争都是以黄帝部族的胜利而告结束,从而确立了黄帝天下共主的地位,对华夏文明的起源有重大意义。

至于这两场战争的发生地,以往的历史记载多以为是在冀州,在河北省的冀南和冀西北,即今北京西南的涿县或河北省的涿鹿境内。知名考古学者王克林先生对此评论道:“所见历史记载和前人的注解,除了敌我双方的战场地点、战争胜负外,对于战争的具体过程及军事地理学方面,都没有留下翔实的材料,就地点也是以讹传讹,从来没有过认真的考察和研究分析,同时也未见卓有见识的评估。”(《华夏文明起河东》,三晋出版社,2012年第1版)王先生首先从冀州的“冀”字入手,考证了《尚书•禹贡》、《山海经》、《吕氏春秋》、《春秋左传注》等文献资料,认为冀州是由晋国境内有一个叫冀的地方(今河津市境内)得名的,而其地域中心在古河东即今之运城、临汾之晋南地区。接着,他又将历史学、考古学和古文字学予以整合,经过仔细研究与解析,指出:从历史地理来讲,炎、黄、蚩尤间的战争到不了河北的北境;从山势地貌讲,河北境内太行山系是“言陉不言阪”,相反却恰好符合晋南中条山地黄土高原的特征。结论是“涿鹿”之战在运城市的芮城县,“阪泉”之战在运城市盐湖区的解州镇。作者进而深入分析了这两场战争的原因与意义,认为黄帝部族北上、炎帝部族东进,就是为了争夺食盐、扩充地盘,他们之间战争的结果促成了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也为华夏文明起河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我赞成王先生的观点,如本文开头所讲,这可能同我从小接受的教育不无关系。

史记·五帝本纪

关于黄帝陵的所在地

司马迁《史记》中说:“黄帝崩,葬桥山。”这个桥山究竟在哪里?人们自然会想到陕西省黄陵县的桥山,因为它的名声实在是太大了。但是,且慢,已故著名国学宗师钱穆先生告诉我们:“现有三个桥山:一个在陕西中部县(即今黄陵县)西北,下边有一条河穿过,所以叫桥山,上边有黄帝陵。一个在察哈尔省涿鹿县。历代祭黄帝的大半到陕西,也有到察哈尔的。还有一个桥山在山西襄陵县东南四十里接曲沃县界,下边有很幽深的一个石洞,山盖在上边像一座桥……这一个桥山最可能是他埋骨所在。”(《黄帝》,三联书店,2012年7月第3版)

武梁祠黄帝像

钱穆先生这里所说的“最可能是他埋骨所在”的桥山,位于今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境内。笔者因长期在临汾市工作,所以对这座桥山的前世今生也多所了解。它巍峨高耸,形同人首,山顶明代所修黄帝庙遗迹尚存。对这座神奇的山峰,千百年来曲沃人民视之为仙,敬之若神。当地的地方文化工作者也对“此桥山而非彼桥山”作了大量的研究考证工作。从该县编撰的《诗经山水 晋都曲沃》一书可知,他们的论据有四:一是从黄帝活动的主要区域来看,如前文所述之两场战争,以及黄帝时期一些著名发明,如螺祖养蚕、仓颉造字、风后造车等,多出自这里。二是地方史志有大量记载,曲沃现存新中国建立前的旧志共九部,从明万历年间到清代、民国时期,每部都有“轩辕黄帝葬此(桥山)”或“葬衣冠于此”的记载。三是从当地风俗传统来看,曲沃历代地方官员、文人墨客乃至一些流寓之士,都有拜谒桥山的传统,并留下大量吟咏诗文。更为罕见的是,历史上曲沃几乎村村建有黄帝庙,至今尚存50多座,“三月三,祭轩辕”的传统庙会经久不衰。四是近代田野考古与相继面世的学术研究成果形成了有力佐证。发掘于曲沃、翼城的九代十九座晋侯及其夫人的墓葬,与曲沃临近的襄汾陶寺遗址墓葬,其墓主人的头向都朝着桥山方向。研究者推断:陶寺乃尧都,尧系黄帝后裔;晋乃姬姓之国,黄帝为姬姓之祖,两处墓地虽方位迥异,墓主头向却都朝着桥山,这不正是上古时期“祖宗崇拜”的典型体现吗?看来,黄帝葬于曲沃桥山是理所当然的了。

史记·五帝本纪

对于远古时代的历史研究,过去的学者由于考古资料的匮乏,只能停留在古籍的传说中,而随着近代史前考古学的发展,考古资料则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最可靠的参照系”。(苏秉琦:《中国通史•第二卷•远古时代•序言》)从考古文化学的角度看,五帝时代的上限应为仰韶时代后期,下限应为龙山时代。按照古史传说,五帝时代又可分为两大阶段,黄帝至尧以前是第一阶段,尧及以后是第二阶段。令人庆幸的是,经过40年的艰辛努力,考古工作者已经证实襄汾县的陶寺遗址正是尧都所在地,这就为考证黄帝时期的重大事件、文化状态及地理区域等提供了“可靠的参照系”。前文所述的几个问题,其论点如果大体不错,那就离不开陶寺考古成果的有力支持。需要申明的是,黄帝时期毕竟还是传说时期,正如钱穆先生所言:“至史记所载五帝帝系,后人亦多驳辨。故三皇五帝之旧传说,在中国历来史学界,本未严格信守。”因此,对其时所有的历史问题遽然作出结论确实为时过早,只有留待以后新的考古发现时再作讨论了。

作者系山西省临汾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