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贵池区里山街道元四村,村子不大,却有不少“国”字号荣誉:“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传统村落”......究竟是怎样一股干劲,让这个小山村一步一个脚印斩获如此多的荣誉?又是怎样一种精神,引领着这个小山村蹚出了一条产业兴旺的致富路?
产业兴旺“结新果”
(资料图)
共同富裕,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该村村“两委”干部深知其中的道理。
但全村耕地面积3033亩,现有人口3047人,常住人口却只有800余人,人均耕地1亩的小山村要怎样才能实现发家致富?流转土地是该村迈出的第一步。
近年来,该村陆续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以“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黄精、茶叶、葡萄等特色产业。时值盛夏,走进元四村,150亩茶园错落有致地镶嵌在群山怀抱中,220亩黄精育苗基地点缀在山间田野里,45亩葡萄采摘园正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果香……
村庄产业兴随之带来的便是村民就业稳。如今,该村100余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村民年均增收约1.8万元,使“田头有活干、村里有班上、家门口有钱赚”变成了现实,让村民共享了发展红利。
在壮大三大主导产业的同时,该村还以“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成立了股份制林场,在村里400亩荒山上为村民们建起了“绿色银行”,让渴望“村强民富”的元四村又蹚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基层治理“放新招”
产业兴旺了,元四村便有了大刀阔斧创建全国文明村的“底气”。文明村镇不仅“面子”要美,“里子”更要实。这个里子便是基层治理。对此,元四村有“独家秘籍”——“逢四说事”。
每月逢4日、14日、24日,该村党委便会组织村民参加说事,所有村民都可参加、都可发言,且不再单一固定在会议室召开,或在田间地头,或在村民家中,也是村干部们与村民拉拉家常、聊聊天,谈得熟络了,村民们的一些困难都会随口说出来。村干部们听了,能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解决的,便立即记在本子上。
眼下,在元四村,无论大事小情,村民们都会“逢四”去说一说、聊一聊,一个个有落实的建议、有回音的意见温暖了民心、凝聚了合力,绘就了基层治理的“最大同心圆”。
文化振兴“筑新魂”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便是其中的“魂”,而在元四村人理解里,所谓“铸魂”便是“传承”。
今年2月21日,农历二月初二,元四村热闹非凡的“祭龙神”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的围观。元四村“祭龙神”活动最早可追溯至明代,并延续传承至今。
如今,“祭龙神”已经从单纯的祭祀活动转变为传承传统文化、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推介元四村的重要载体,也成为了推动当地文旅融合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该村餐饮、民宿、农特产品等产业也随之兴起。
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色浸润着一代又一代元四村人,也让现如今的当地村民对村镇的发展有着强烈的参与感,让该村得以“内”“外”兼修,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熠熠生辉。
而今,在乡村振兴和文明村镇创建的相互作用下,产业发展富裕兴旺、美丽乡村宜居宜业、文化生活多姿多彩......一幅幅景美民安产业兴的美好画卷渐次铺展,希望的田野上一片欣欣向荣,新时代的元四村人正在奔向更加美好的新生活。(孙梦晨)
关键词: